【異位性皮膚炎】

異位性皮膚炎(atopic dermatitis)又叫遺傳過敏性皮膚炎,為一種遺傳有密切關係的皮膚疾病,好發於嬰幼兒時期。

 

『簡介』

異位性皮膚炎是指因遺傳導致皮膚異常因而病變,會反覆發作且搔癢難當即異常敏感,癢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。

但除了皮膚很癢,患者皮膚亦可能會紅腫、有水泡及結痂。皮膚亦比一般膚質較為乾燥;長期患者的皮膚會變厚及膚色加深。患處會因患者不斷搔抓而破裂,滲出液體,嚴重的話可引起細菌感染,出現流膿現象。同時易伴隨其它過敏性體質,目前發病機制仍然未解。

初次發作多於嬰幼兒時期,總病患大約占總嬰幼兒3%~5%,約30%的病患於1歲~5歲時發病,約有20%氣喘病童會同時有此病症,更約有50%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合併帶有氣喘、過敏性鼻炎的問題,此類病患通稱異位性體質。

 

『判斷』

病理學上診斷判定異位性皮膚炎的條件,須符合下列條件三項或以上:

皮膚搔癢
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,同時病灶符合位置[註 1]
持續慢性或反覆性皮膚炎長達六個月以上
個人或家族有異位性體質[註 2]


雖然至今醫療科學尚無法得知發病機制,但經由多數的臨床研究發現數項確定因素:

皮膚角質層功能失常,導致皮膚內水分大量喪失,並使過敏原及化學物質穿透皮膚,造成皮膚產生過敏或發炎反應
皮膚脂質變異,使脂質量不足且稀薄,進而使必需脂肪酸代謝異常及建構角質層細胞的粘合劑神經醯胺(en:Ceramide)大幅減少,皮膚變的脆弱、乾燥且併發某些發炎症狀
免疫功能失調,過敏原因此輕易穿透皮膚引發免疫反應


目前醫學臨床上將此症分為三期:

嬰兒期:多數病患於2~3個月大時即開始發病,並持續約2~3三年;多半在雙頰、前額及頭皮顯現,常見的症狀為乾冷時兩頰變得乾燥、發紅、脫皮,但嘴部和鼻部外側周圍正常,同時下巴亦顯現病症[註 3],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口唇周圍結痂、分泌物、脫皮;而此時嬰兒易因病症的刺激而不安、躁動、不易入睡;但與尿布疹不同,包尿布部位通常不會發作。約50%病患可於兩歲前痊癒,但其餘則會延續至兒童期。

兒童期:此時期會「癢疹型」或「苔蘚化」造成灰褐色皮屑、皮膚變厚、粗糙且深的皮膚紋路或黑色素沉澱,主要顯現於手肘窩、膝窩頸部與手足關節處且對稱分佈[1],衣物緊密包覆患症部位導致摩擦更會加重病情,或是兒童因搔癢而抓患部也會使症狀惡化,甚至成為一個惡性循環:「越癢越抓、越抓越癢!」;而冷、熱、乾燥的空氣、情緒、壓力的刺激……亦會加重病情等,若為增厚性乾燥病灶,經過度抓癢後,會破皮、濕潤、結痂。多數病患可於12歲前逐漸痊癒,極少部份病人會再延續至第三期。

成人期:若非前兩期延續,則此時通常在青春期時發作,可能原因為荷爾蒙的改變或青春期的壓力;多為慢性濕疹性狀況,好發於手肘窩、膝窩、頸項、前胸部、手腕、足關節……,一般而言病患應在30歲前後可痊癒。另外,女性生產後異位性膚炎發作的案例也常發現。


異位性體質
臨床上,診斷異位性皮膚炎,通常會藉由視診,判斷患者是否亦為異位性體質:

四肢屈側的皮膚炎
手部產生溼疹
眼睛周圍產生溼疹
肛門及生殖器周圍產生慢性皮膚炎
任何面積最大的地方,例:肚子、乳頭、手掌、腳背、內耳道、脖子、腋下、大腿、臀部


治療
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病,因此治療過程需要長時間耐心配合,配合醫師的治療;一般投以外用類固醇[註 4]藥膏及止癢的抗組織胺藥口服藥,若有感染問題則併用抗生素,而極少數急性嚴重發作則可以口服的類固醇快速改善症狀,但副作用大,因此須由醫師判斷後使用。

嚴重反覆發作的孩子,則建議做進一步的『特異性IgE抗體、過敏性皮膚測試(針刺檢查)、貼布試驗』等檢驗,可提早找出過敏原以作為預防。

提高肌膚保濕功能與屏護力是照護異位性皮膚炎的首要步驟,患者不可輕忽。

目前新一代治療藥物主成分Tacrolimus,可選擇性的抑制免疫細胞合成細胞激素的功能,而改變發炎細胞的表面抗原,但並不會影響纖維母細胞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,因此明顯降低副作用,效果較目前一線藥物類固醇藥膏緩慢[註 5],投藥初期會有輕微灼熱、刺癢感,短時間即會消失,且若投藥量控制得宜即無全身性副作用[註 6],但此成分禁止使用於感染性皮膚病灶[註 7],同時使用期間需避免日曬或紫外線照射。

母親於懷孕、哺乳時或直接給孩子補充益生菌(如:LGG菌、副乾酪乳桿菌等)[2],可預防及降低孩子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機率。[3]

改善

目前就診時多會針對病患提出建議以改善病情,而原則上皆是盡量避免刺激、遠離病原體、降低雷剛受損:

減短指甲,避免無意識搔抓時造成皮膚嚴重損傷
避免過度沐浴及少用肥皂或含有藥性、皂鹼、香精之清潔劑,避免皮脂流失而使皮膚乾燥,可選用天然植物成份(如超濃縮葵花子油)之清潔嫩膚產品,以維護肌膚脂質。[4][5]
用溫水盥洗,避免酸鹼值高的清潔劑與洗衣劑,並應洗淨無殘留,以免刺激皮膚
沐浴後及乾冷時可塗抹適量無刺激(藥性、香精、防腐劑)的潤膚劑[1]
遠離用香水、芳香劑、蚊香、樟腦丸、殺蟲劑等刺激物質或氣味
穿著棉質衣物,避免穿著易造成刺激的羊毛、尼龍材質。
被子的選擇可選用蠶絲或化學材質,勿使用毛毯,易纏有塵蟎。[6][7]
避免衣物粗糙、過緊而造成摩擦刺激加重病情
高溫時保持涼爽避免流汗與太陽直接照射,汗水及陽光皆會刺激皮膚
避免接觸與動物(寵物)皮屑、毛髮、排泄物接觸,此類物體中皆含大量易刺激病原體
不鋪地毯、草蓆榻榻米,遠離毛絨玩具,以免縫隙中孳生病原體
將厚窗簾布替換為百葉窗,灰塵易堆積於厚窗簾布上
周圍相對濕度保持50~65%間,同時避免溫差過大,患者極易因過度敏感而發作
使用空氣過濾器減少黴菌生長,並應定期更換濾網
每週並以高溫清洗寢具,減少含菌數
時常清掃環境減少灰塵,降低刺激原
禁菸並遠離二手菸,菸中所含化學物質為體內免疫系統的大敵
部分患者避免食用牛奶、蛋、魚、小麥、花生、大豆,少數患者對其中食物過敏
減少情緒波動與精神壓力,經證實負面情緒與精神壓力會導致內分泌失調
皮膚傷口須小心處理,避免引發感染

 

『注釋』
^ 嬰幼兒多於臉部或身體側邊,成人大多位於關節曲側。
^ 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花粉症、異位性皮膚炎。
^ 目前研究應與口水刺激有關
^ 作用為消炎、止癢及血管收縮,明顯副作用有皮膚萎縮、皮膚色素脫落、青春痘。
^ 治療效果需兩周才能呈現
^ 目前的治療法之副作用為腸胃不適、血糖升高、血壓升高、腎功能或中樞神經受損
^ 因細菌、病毒感染或有潰爛、破損之皮膚

 

※ 文章摘取網路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